先說一下我對口吃的定義:口吃是呼吸和發音系統出現紊亂或錯誤或在某些時候 ( 比如緊張 ) 這些相應器官的自身調節能力較差而出現的一種語言障礙。而心理因素只是口吃形成后的一個產物 , 它不是產生口吃的真正原因 , 但對口吃的加劇有推波助瀾的作用。
所謂“語言 + 心理再塑”矯正法就是先通過語言上的科學訓練,使口吃者養成符合發音規律的說話習慣,達到語言的流暢,然后通過語言的流暢逐步地消除口吃者講話時的恐懼心理,最終使口吃者徹底地擺脫 口吃!實踐證明,這是一種從本質上解決口吃的方法。其實做任何事情,都有它的客觀的科學規律, 講話也是如此。
大家都知道,影響講話的因素簡單地說有三點:思維(組織語言的能力)、呼吸(講話時的吸氣和吐氣)和發音(包括發音方式和發音各個器官的動作)。可能有的人對這三點不是很明白,下面先把 這三者與口吃的關系簡單分析下:
思維與口吃:講話是將無聲的內在語言轉化為有聲的外在語言的過程。而內在語言就是思維,也就是首先大腦想好講的話,之后嘴巴把它們說出來。在這個過程中,思維和語言只有協調一致才不容易 導致口吃。假定思維快于語言,那么我們就想一下子把想要講的話說出來,結果呼吸不能跟上,發音 器官的動作跟不上,話就會被卡住,形成難發音或者連發音。假定思維慢于語言,那么此時由于內在 語言未形成,口吃者只好用有意無意的口吃現象(比如加一些無用的詞語“嗯 ~ ”“啊 ~ ”“這個那 個~ ”等)來填充由于思維空白而導致的言語空白。
呼吸和口吃:講話聲音是由氣流沖擊聲帶震動而產生的(其實聲帶的震動只會產生一種“聲”,而不同的“音”是需要發音器官(唇齒口舌等)的不同動作完成的)。語言的流暢在呼吸上要求使氣流 達到充足、流暢、平穩三個要求。首先氣流應該充足:口吃者經常會出現,講話時胸中沒了氣,卻 不知道停頓換氣,此時聲音不可能被發出,口吃者也會因此感到胸部氣悶,講話氣短、吃力。與此同時 口吃者仍然強迫自己講話,就會出現越急越口吃,越口吃越急的惡性循環。其次,氣流要流暢:口吃者經 常出現呼吸紊亂、氣息阻滯等氣流不暢現象。呼吸的紊亂造成吸氣和呼氣的無規律,從而使氣流不足 以保證講話的順利進行,而氣流的阻滯則形成明顯的難發音(主要是沒有及時的打開出氣通道,比如 發音時舌頭頂住上顎(如字音大、都)或雙唇緊閉(如字音不、白等)沒有及時分開等)。另外,氣 流應該平穩:氣流的發出應該是平穩的,而不是忽強忽弱、時斷時續的。否則相應的講話方式容易導 致患者出現口吃,特別是口吃者講話過重,會使其氣流很快被用完,會因氣息不足而口吃。
發音方式和口吃:口吃者最顯著的發音特點就是過重、過急、過快。它們和思維、呼吸交相作用使口吃發生。這些不良的講話習慣必須改變。而改變不良的講話習慣必須要經過專門的科學的訓練。
正常人輕松流利講話就是思維、呼吸和發音和諧配合的結果,如果在講話時這三者配合不協調,那么就會出現口吃現象,如果這種現象多次發生并逐漸養成習慣,就最終成了病態意義上的口吃,當然伴隨 著年齡的增長,羞辱心的逐步形成,家人朋友的指責嘲笑,口吃的恐懼心理也就會跟著出現(根據統計 80% 以上的成年口吃者有講話前的恐懼心理,而兒童口吃者較少有這一恐懼心理)。“語言+ 心理 再塑”療法就是根據口吃的形成過程,運用逆向原理,由語言的流暢來逐步的擺脫口吃的恐懼心理(經 過我們專門的訓練后,有把握把話講好,心理的恐懼自然會慢慢消失),實踐證明這是一種循序漸進符 合科學發展規律的非常有效的方法。眾所周知,口吃是一種后天形成的不良的語言習慣,而習慣只能通 過訓練來改變,經過我們的系統培訓,可以做到從容而有節奏的講話,使發音準確而協調、呼吸平靜而 自然、語言流暢而輕松,最終使口吃者改變原有的講話習慣,加強大腦對言語的調控能力,形成新的條 件反射,心理的恐懼逐漸減輕消失,最終使口吃得到痊愈。這一原理是通過對思維、呼吸和發音的協調 來實現的。